

鄉郊社區照護員計劃成果斐然 公私協作創「1+1>2」社區照顧新典範
由社企「耆恩服務有限公司」牽頭,聯同「西貢區社區中心」及「為正健康研究中心」,並獲政府「社創基金」資助的「鄉郊社區照護員計劃」,於 2025 年 6 月 27 日舉行成果發佈會,展示為期一年半(2024 年 1 月 1 日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)的公私營協作豐碩成果。計劃成功印證透過資源整合與專業分工,能創造「1+1>2」的協同效應,有效提升鄉郊社區照顧承托力,同時促進基層婦女就業。


「Learn and Earn」模式,創造雙贏
計劃重點培訓西貢區基層婦女成為專業的「社區照護員」,以 Learn and Earn(既可學習亦可賺取收入)為核心理念,為隱蔽鄉郊長者提供多元化到戶服務。服務範圍涵蓋送飯、護送、陪診、看顧、認知訓練、復康運動、健康管理、日常起居協助及心靈關顧等,旨在滿足長者心理社交需要,提升情緒健康。
三方協作,專業分工
耆恩服務: 負責課程設計、培訓、考核、僱用及督導社區照護員。
西貢區社區中心: 負責招募婦女學員、甄別有需要長者、安排實習、編配工作,以及為長者及其照顧者進行計劃前後評估。
為正健康研究中心: 負責研究設計、評估問卷開發、培訓評估員、為社區照護員進行計劃前後評估、數據分析 及撰寫研究報告。

計劃成果斐然,關鍵績效指標包括:
完成培訓總人數:30 人
通過考核正式受僱社區照護員:25 人
服務長者總人數:62 人
為長者提供上門服務總時數:2,065 小時
觸及西貢鄉村數目:22 條
社區照護員實習總時數:696 小時
為社區照護員提供現場指導總時數:394 小時
為每位社區照護員提供培訓總時數:26 小時
為每位社區照護員提供督導時數:300 小時
研究實證:服務有效改善長者情緒與提昇社區照護員能力
為正健康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揭示重要發現:
1. 改善長者情緒健康: 社區照護員的服務能有效改善長者的情緒健康。
2. 服務時數與焦慮改善相關: 長者焦慮症狀的改善幅度與其接受的服務時數呈現正相關。
3. 提升照護員自我能力感:計劃提供的培訓課程(結合課堂、實習與指導)顯著提升社區照護員照顧長者的自我效能感。

生命轉變:從孤寂封閉到重展笑顏
長者個案 - 秀珍婆婆: 行動不便的獨居長者秀珍婆婆曾因家門前陡峭斜路而自我禁錮。社區照護員陳姑娘以耐心和誠意,堅持每周到訪,成功打破婆婆的心防。透過簡單繪畫活動和鼓勵婆婆踏出露台活動,不僅讓婆婆「個人輕鬆咗,心情放鬆好多」,更重拾與鄰居的連結,打破孤寂。
社區照護員 - Sophy: 前家庭主婦 Sophy 形容這份彈性工作讓她成為長者的「魔法師」。專業培訓(包括溝通技巧、理解長者心理需求甚至運用小活動)賦予她信心。穿梭西貢陡峭村徑,她親身見證鄉郊長者的困境,並透過細心服務(如為腳痛婆婆泡腳、即時通報機構支援需協助長者)帶來改變。她感動地說:「見到長者個燦爛笑容話俾我知:有人等緊我來!...果份滿足感,係咩都換唔到!」

對社會服務的重要啟迪
耆恩服務聯合創辦人甄寶盈女士就著研究結果,給予具體服務建議:
長者服務:
提升社區照護員能力:
-服務前應為長者進行情緒評估,優先服務有焦慮或抑鬱徵狀者。
-為高焦慮長者安排更長或更頻繁的服務時段。
-培訓須強制包含實習及現場指導環節,以及持續督導 。
-建立定期持續培訓機制,維持服務質素。
-建立分級技能認證制度,將培訓及服務經驗轉化為資歷認可(是次發佈會特邀香港老年學會解說「經驗獲取認可資歷」評估機制)。
社區照護員是寶貴地區資產
計劃總結強調,「社區照護員」是地區寶貴資產。他們善用與長者的鄰里關係,提供恆常到戶陪伴,有效滿足長者社交心理需求,促進長者與社區連結,並舒緩照顧者壓力。計劃充分體現了公私營協作的強大可行性與社會效益。
展望未來:拓展模式,惠及更多社群
耆恩服務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人甄寶盈女士於發佈會上呼籲:「我們希望更多機構及公司能與我們並肩攜手,培訓不同地區的居民成為社區照護員,將此成功模式推展至更多鄉郊或市區,服務更多未被觸及的隱蔽長者,共同編織更強韌的社區照顧網絡。」